许多人早在成年早期就有些许征兆,只是会巧妙掩盖,会被以为是「个性节俭、惜物」,但等到年纪渐长,生活自理功能退化,症状就会逐渐外显而被发现或确诊。
一名70多岁的独居老伯伯因出现失智症状,被子女带到医院就诊,老伯伯女儿难过表示,父亲年轻时个性就很节俭,买东西提回来的塑胶袋都会留下来,宝特瓶饮料喝完也会留下再利用,但最近父亲将这些东西堆满屋内各处,连「厕所用过的卫生纸」也成为囤积目标,对居家环境卫生造成很大影响。
据元气网报道:高雄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陈正生举例,大部分老人家囤物的心态,也都是「以后用得到、丢掉可惜」为理由,不过,当这些「宝特瓶、塑胶袋、纸箱、报纸」堆到孳生蚊蝇、老鼠,甚至连睡觉地方都没有或掉下来打到人,就属于病态囤积了。
陈正生说,囤积症发病初期因生活功能还没退化,患者会适时掩饰,等病征行为明显后,需持续以强迫症药物治疗,不太能根治,只能逐渐改善。他曾诊治过一名囤物者,原本床上堆满纸箱和宝特瓶,宁愿睡在地上也不清理,经强迫症药物治疗后,已愿意在床上整理出一块地方睡觉。
囤积(维基百科)
回溯囤积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,许多人早在成年早期就有些许征兆,只是会巧妙掩盖,会被以为是「个性节俭、惜物」,但等到年纪渐长,生活自理功能退化,症状就会逐渐外显而被发现或确诊。欧美文献统计,囤积症社区盛行率为2到6%,年龄55到94岁间的患者,是34到44岁的3倍。
陈正生说,囤积症在精神科门诊上所占比例并不高,大多是失智症合并的症状之一,主要是子女带父母来就诊时,经叙述后才得知,患者很少会有不正常囤物的自觉。此外,包括老年忧郁、焦虑、睡眠问题、行为问题甚至出现妄想、幻觉时,囤物也会是初期行为表现之一,须经精神科医师确诊,才能对症下药。 |